English

生态危机的文化反思

1998-09-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环境污染刚刚引起关注的初期,人们普遍把它归罪于技术,并寄希望通过对技术的修正———不管是进步还是倒退,能够恢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真状态。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发现,技术越来越难承受这样的期望。因为在技术的进步降低环境污染危害的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迅速消耗、全球气候的变化无常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为了化解这场危机,人们逐渐把视野投向技术背后的社会背景:动荡的国际政治、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不同文化的撞击、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贫困……于是就有了8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之点在于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社会内部危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表现,要解决它就必然首先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因此对人类社会进行经济、文化、政治、技术的全面反思而非仅仅是对技术进行反思,就成为构建一个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绿色文化》一书正是作者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之下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在考察了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文化概念之后,作者认为“文化”之中含有丰富的生态学内涵。按生态学的原则,文化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P16)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P20)这样一来,人类文明的进程即成为人类文化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一旦某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必然出现生态危机、资源耗尽,甚至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战争、疾病,等等。若这种状况得不到迅速的改善便会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消失正反应了这一点。

据此,作者提出了含义宽泛的绿色文化概念。指出它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P36)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同时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学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绿色政治、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诸多方面。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作者分析了世界古文明的历程。她指出,绿色文化的底蕴事实上源远流长,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西欧中世纪形成的轮作制农业文明都具有绿色的蕴义,并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然而不幸的是,原始、朴素的绿色文化传统被工业革命打断进而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渐渐消亡。

显然,作者认为现在应该是重建人类绿色文化的时候了。事实上,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为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声势浩大的绿色运动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中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国境内的环境保护分子日益成为颇具影响的政治势力,各国法律和政策的调整抑制了许多只重眼前利益而漠视子孙后代幸福的经济活动,技术的进步为消除环境污染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文学、艺术领域内更是绿潮涌动、精品迭出,而所有的这些都促进了我们绿色文化的建立。

沿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发现全书在生态伦理学和绿色教育的探讨中结束。作者之意在于告诉人们,要彻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重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只有建立起现代的生态伦理学思想,把“人类征服自然”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扭曲的人与自然关系更正过来,树立“人是自然中的一员”的观念,而这必须依靠教育警醒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绿色意识。在这个世界各民族走向融合的时代,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